新使用的帶鋸床鋸條必須經過磨合(跑和)后才能進行順暢切割,如同新的汽車需要有磨合期一樣。雙金屬帶鋸條磨合的作用:一是清除新鋸條的毛刺;二是校正鋸條微小的不直度;三是使鋸條與鋸床的鋸輪、扭曲定位軸承、合金導向塊等互相接觸的結合面趨于相對吻合。
鋸齒的磨損程度對鋸切抗力是有較大影響的,當帶鋸條完成的鋸切面積達到耐用度時,影響系數kp達到1.2,這時如果帶鋸條繼續工作,鋸切抗力會急劇增大。
帶鋸床鋸條磨合期需要選擇合適的鋸切用量,一般磨合期遵循下列原則:
(1)帶鋸條磨合期的進給量約為設定進給量的30%;
(2)帶鋸條磨合期的線速度約為設定線速度的20%;
(3)磨合時間長短約為帶鋸條壽命的50%;
(4)磨合帶鋸條的過程要遵循遞增的規律。
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即使經過合理的磨合,在帶鋸條的壽命周期中也可能因為許多因素的影響導致帶鋸條在使用過程中出現斷齒、拉齒等故障。在鋸切過程中帶鋸條出現切斜、過早鈍化、振動較大等情況也對帶鋸條的磨損有重要影響,下表是帶鋸條常見的故障及解決方法。
帶鋸條常見故障及解決方法 |
常見故障 |
故障原因 |
解決方法 |
打齒打齒 |
新鋸條未經磨合 |
在帶鋸條使用初期合理采用磨合鋸切 |
工件大而齒距太小 |
根據工件情況選擇齒距或減少進給 |
工件小而齒距太大 |
根據工件情況選擇齒距 |
鋸條卡殼,工件松動 |
檢查夾緊裝置液壓系統,保證虎鉗夾緊工件 |
張力過小,導致工件加工結束時臨界面打齒 |
合理調整鋸條張力 |
導向塊松動卡帶 |
檢查導向塊的結合情況 |
導向塊磨損 |
更換導向塊并檢查其結合位置是否過于靠近齒溝 |
齒尖粘結切屑 |
檢查鋼絲刷位置、使用情況和鋸切液 |
加工工件與鋸床線速度不匹配 |
根據工件材質合理配置鋸床線速度 |
切斜 |
新鋸條未經磨合,早期崩刃后形成切斜 |
在帶鋸條使用初期合理采用磨合鋸切 |
進給壓力過大 |
根據工件情況合理配置進給量 |
齒距過小導致排屑不暢 |
根據工件大小正確選擇齒型、齒距 |
導向磨損、松動 |
更換、調整導向塊 |
鋸條張力過小 |
合理調整鋸條張力 |
齒尖粘結切屑 |
檢查鋼絲刷位置、使用情況和鋸切液 |
從動輪的磨損過大導致鋸條上下振動 |
交換或調整從動輪 |
齒溝開裂 |
鋸條的齒形受摩擦 |
檢查兩側合金塊是否過于靠近齒溝,并進行調整 |
排屑不暢而使鋸條受壓的痕跡較多 |
確認鋼絲刷的磨損位置,鋸輪里面的鋸末要清除干凈 |
齒形選擇不當 |
選擇適當齒型 |
切消液量過小和過稀造成冷卻不當 |
調整水壓,提高鋸切液的濃度 |
進給太大 |
調節進給量,減少齒溝負載 |
鋸背開裂 |
鋸條張力過大 |
將鋸輪張力調整到正常狀態 |
下降壓力過大 |
合理調整下降壓力 |
鋸齒大小不適合下料工件 |
選擇正確的齒型、齒距 |
超過或經常接近鋸床下料尺寸的極限位置 |
對下料工件和鋸床須合理匹配 |
導向塊有磨損缺陷或被卡死 |
調整或更換導向塊 |
鋸切液量過小和過稀造成冷卻不當 |
調整水壓,提高鋸切液的濃度 |
鋸床本身參數配置不合理 |
選用正規廠家所生產的鋸床 |
斷面粗糙不平 |
新鋸條未經磨合 |
在帶鋸條使用初期合理采用磨合鋸切 |
齒部鈍化,齒尖受損 |
更換新鋸條 |
鋸條齒節過大 |
合理調節進給速度 |
進給速度不當 |
交換成適當的齒節或下降速度減慢 |
鋸條張力不當 |
調整鋸條張力 |
冷卻不充分 |
檢修冷卻系統,加足冷卻液 |
鋸條的異常磨損 |
鋸切條件與被鋸切材料的確認,從動輪各部分的松弛,偏磨耗的確認、調整和修理 |
振動,噪聲大 |
進給速度不當 |
合理調整進給速度 |
鋸條齒形過大 |
換成小齒形的鋸條或變齒距的鋸條 |
張力不當 |
調整鋸條張力 |
新鋸條未經磨合 |
在帶鋸條使用初期合理采用磨合鋸切 |
鋸齒進早鈍化 |
新鋸條未經磨合 |
在帶鋸條使用初期合理采用磨合鋸切 |
工件太硬 |
檢查工件加工條件,選擇正確的鋸條 |
速度太快、進給過大或過小 |
根據加工件合理配置線速度和進給 |
工件夾雜硬塊 |
檢查工件硬度和材質變化 |
鋸條齒形選擇不當 |
根據工件情況合理選擇齒型 |
鋸條張力太小 |
調整鋸條張力 |
鋸切粘結在齒尖 |
鋸切液不當或根本無鋸切液 |
選擇正確的鋸切液或補足鋸切液 |
鋸切液比例失調 |
合理配比鋸切液 |
速度太快、進給過大 |
根據加工件合理配置線速度和進給量 |
鋼絲刷位置過低或已磨損失效 |
調整或更換鋼絲刷 |
齒型選擇不當 |
針對工件外形、齒寸合理選擇齒型 |
?